雅俗本是一回事,共赏才是真道理 ??古典音乐的不古典课堂
经常有初听古典音乐的朋友来问,这个曲子我怎么听不懂?其实这个问题也见之于文学、绘画乃至一切造型艺术(看不懂)。这与初涉古典音乐时听不懂的问题,大致是异曲同工。那么欣赏音乐是否以“懂”为终极目标?欣赏古典音乐的着重点是在“古典”还是在“音乐”上?这是放在初听古典音乐爱好者面前的两个大问题,这两个问题不解决,那就是背着包袱来听音乐,重装上阵,不要说行百里者过五十,连三十里不到,就要这里碰壁,那里费解,搞到兴致索然,甚至打退堂鼓了。
中国唱片上海公司新引进推出的《皇家古典》就是专为这样初入门的音乐爱好者所度身定做的一套专辑。关于体裁、样式、风格、内容等等古典音乐的基本元素,在这20张唱片里都基本完整的介绍了,如果有不清楚的,随唱片附赠的小册子里也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。我们还是围绕前文所谈的两大问题来说。
先说第一个问题。这个“懂”与“不懂”,有时候实在是一个伪命题。若凡事在未实践之前,都要问这个问题,生活岂不是相当痛苦么?那么听音乐也是一样的。听音乐不是学习,不是上课,不能带着旺盛的求知欲去听。如果几个曲子听下来,不懂,再听一遍,还是不懂,怎么办?去参观美术馆,是不是说我不懂就不能参观了?或者说不全懂就不能参观?几千幅画,总有几幅是看不懂的嘛!如野兽派、立体派的等等。不要说一般人士,有的连搞绘画的专业人员都是理解不了的。现在国内、甚至在西方国家都有一个很不好的风气,就是在参观画展时发给观众一个录音机,让他们走到一幅画前,就有相关的记录音放出来,比如什么时候的作品,风格怎样,应该欣赏哪一个部分等等。没有声音导引的地方,也会有厚厚一本册子,叫你如何欣赏等等。有一句成语叫亦步亦趋,这个做法其实是很要不得的。作品的基本信息,都在画框边上写着,观众是带着眼睛来看展览会的,并不是来听的。现在观众埋头看说明书的时间,比看画的时间还长,这不是本末倒置是什么呢?
举这个例子,就是说明欣赏音乐这样一门抽象艺术,无需把“懂”(另一种说法叫“理解”)放到太重要的地位。重要的是你敢不敢听,如何去听;听的顺序、节奏是如何掌握的。要完全的懂,或者理解作品,我看是不太可能的。尤其是音乐这样的由稍显即逝的音符组成的艺术品,由空气传播,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人的耳朵,那要比绘画等造型艺术还要来的复杂些。举例来说,一部交响曲一般有四个乐章,每个乐章又可以分为呈示部、发展部、再现部等好几个部分,每一个部分又有许多小节组成,少的也要两三百个,比如贝多芬;每一个小节又有一定数量之音符组成。这种组合方式,有点类似于分子和原子等的关系。一个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,一个原子的组成部分内又有若干电子,电子又可分为质子和中子,再分下去还有夸克等等粒子,其实夸克也是可分的。
不过,音乐的构成还是带有序列性,有先后次序,分子的结构是等级分明,音乐的构成就是论资排辈了。讲了这些,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,相当复杂嘛。是的,一个完整的乐章的含义,或者说传递给听众的信息,是通过无数音符组成得来的,大家看到一些讲解乐曲结构的书,觉得很难懂,这是正常的,你从宏观世界走到微观世界里去了嘛,后一个世界要用放大镜、显微镜乃至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,也就是说,用语言这种普通的媒介,是看不清楚,是弄不懂的。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,也不存在理解的问题,他和画家一样,觉得这样涂一笔好看,用这个颜色漂亮,这是没有逻辑性的,虽然音乐里的主题、发展和模进这样一些元素,它们是讲逻辑的。
因此作曲家也好,指挥家和演奏家也好,他们的目的是要求听众能够欣赏音乐,从音乐中获得感悟(注意:不是理解。理解是单一性的,感悟没有框框,套用现在的一句流行的说法,就是“各自解读”)。大家听凯特尔贝的东西,觉得很好“懂”。那是它们都有标题。比如说这首《波斯市场》,如果没有标题,没有曲作者的解说,就叫做《XX调序曲》,大家反映会怎么样?肯定会有以下反应:是在描述发生在西亚或者北非的什么地方的事情,热闹,也很抒情。就是如此了。不会有标题所提供的那么明确的指向性。要理解,要“懂”,只有始作俑者可以做到,哪怕是他的太太也做不到嘛!这套唱片的第一张,大家可以试试看,有和没有标题,听的时候是什么?的感受。
放下这个“懂”与“不懂”的包袱之后,大家就可以轻装前进了。刚才说到序曲,这套唱片的第二张,就全是有标题的序曲,有歌剧之前的,有单纯的音乐会序曲等等,比如说歌剧序曲,有的剧情大家可能了解,但有的不一定知道,要不要去翻书上网再找剧情来看?我看是多此一举。大体上知道这个歌剧是喜剧还是悲剧,大概的情节就可以了,现在的电影广告也都是只把情节给你写上一半,还要卖个关子呢,没有看之前,就是靠想象力去猜嘛。 你听完这首序曲,大体可以晓得这是喜剧还是悲剧,比如罗西尼大部分都是喜剧,他的序曲就是欢快的,悦耳的;比才的《卡门序曲》,后一段就是悲剧色彩很浓的;还有先悲后喜的,比如贝多芬的《费德里奥》;当然也还有先喜后悲的,《卡门》算一个。
更加抽象的协奏曲、交响曲,带标题就更少,就更要放下思想负担。比如收在协奏曲那一卷里的肖邦第二协奏曲。第二乐章很好听,是不是?若是老习惯作怪,又要问:这个乐章是在写点啥呢?表达了些啥感情?那么你尽可以海阔天空地想象,午后,黄昏,海上,山顶,都可以,只是那个?围是寂静的,是辽远的,绝对不是在游乐场里。实在想象不出,那么可以看看这一张的封面图,一个狗,郎世宁的《竹荫西?图》,那个悠然自得的神态。你可能讲,我又在瞎说,你怎么可以将肖邦与狗相提并论?为什么不可以呢?肖邦与狗都是有共性的,都是动物嘛。动物就有交感神经系统,就有种种感觉、感受和感悟。大家看这幅图,是不是会有狂躁的感觉?会不会在有大街小巷随地大小便的狗的感觉?不会,就是平和安逸,这个是画家要给你的感觉,也是肖邦的协奏曲这个乐章要给你的感觉。
总之,按着自己的感受去听,去欣赏,那么听音乐是种乐趣。要提倡不求甚解,苦苦求索,那是学者的事情,大可不必自扰。下面谈第二个问题,古典音乐,重点是古典还是音乐?古,旧也;典,模范,表率;都是听起来很吓人的词。高高在上,不食人间烟火。现在很多评论家,乐评家都要带领我们走这条路。的确,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,流行歌曲在质量趣味上有高下之分,但古典音乐本身并不是要靠高雅这个词来做噱头。提一提可以,但无时无刻都在提醒那些不听古典音乐的人,我是高雅的,我是严肃的,我听的是古典音乐,讨不讨嫌?我情愿说古典音乐是世俗的音乐,世俗难道就不能高雅?古典音乐几百年的历史,除了李斯特当了一个挂单的修士之外,出家当和尚的几乎是没有,都是世俗之徒嘛。世俗之徒写出来的东西,一下子就高不可攀,有那么厉害?雅、俗,是相对而言,不要极端化。乾隆皇帝(就是这套唱片大封面上的这位先生)的画像大家看到了,从戴的头盔到马脖子上的缨络,无不描绘得栩栩如生,相当之俗嘛,今天的说法叫做是物质主义。但是完全可以登大雅之堂;莫扎特的歌剧,很多都是写男男女女,营营役役,简直就是《故事会》风格的脚本,又有谁说莫扎特的歌剧不高雅,很俗气呢?很多人说欣赏古典音乐,可以了解到很多西方,特别是欧洲几百年来到文化变迁史实,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民俗史、风俗史。当然,古典音乐是雅乐,但这是因乐(愉悦,感悟)而雅,若是因雅而乐,不免有些自作多情了。我们说搞一个不古典的古典音乐讲堂,目的也在于此,贝多芬、李斯特等等,那时又何曾想到自己写的是古典音乐? 所以说:雅俗本是一回事,共赏才是真道理。
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来源和作者,本站转载内容均标明作者和出处,如有遗漏请联系本站及时处理!
为承办好相关论坛重点相关工作,原定云展会顺延!
创新云展会,2023年BAE北京国际音乐音响展相约2024年,在线恭候!
点击进入报名领取礼物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