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烧碟名字的由来,难道不是因为听到时间长了就烫了???
作者:Japhasiac
“发烧”据信源自香港,原本是fancy的港译。指的是对某类事物的狂热爱好,发烧友自然指的是具备此特质的人了。
这个词最早成为约定俗成的称谓,应该是出现在Hi-Fi音响设备领域。印象中,家父早年间订阅的《电子世界》、《无线电》这类准技术杂志上很长时间里都有发烧专栏,专门讲述各种音响设备相关的技术手段之类内容。
此类Hi-Fi发烧友,普遍来说,基于自身的音乐素养,并对各类音响器材的性能、不同音源的质量、线缆的好坏、回放场所的布置等等,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品质要求。
到后来这个词自然就被推而广之,各类爱好者到了一定程度都被冠以“发烧友”之名,电脑发烧友、电影发烧友、手机发烧友等等。相关的还有个词叫“爆棚”,本来是形容音响效果,现在也被用烂了。
至于题主提到的发烧碟,狭义来讲,应该是指:经过发烧友群体普遍认可,其不仅内容上乘,保真度高,而且比大部分其他碟片都更能体现或考验回放音响系统性能和品质,这样的一类音源碟片。
早年提到发烧碟,往往是黑胶唱片,即使后来CD大行其道以后,仍然有人对其迷恋不已。碟片内容方面就不一而足,古典、民乐、爵士人声、摇滚流行之类全都有,后来DVD电影开始出现,很多制作精良的电影碟片也进入了此列,用来考验多音箱系统的声场定位、响应和大声场中多种不同声音的分辨度等等。
测试者往往使用多种不同的音乐,来获得器材在高中低频等等各方各面的表现数据,进而获得器材对于各种音乐类型的综合性能。
有印象读过的早年发烧文里,时常被提及的测试音乐有Janiffer Warnes《蓝雨褛》(主要考量设备的人声回放)、老柴的《1812序曲》(因为曲中加入了真的炮声,十分考验设备的瞬间低频响应性能)、蔡琴的精选集(人声)、Michael Jackson的《Who is it》(低频、人声等)、州长的《真实谎言》、民乐《小刀会》等等,从音乐角度或者电影音效角度来说,基本都是精品。
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来源和作者,本站转载内容均标明作者和出处,如有遗漏请联系本站及时处理!
为承办好相关论坛重点相关工作,原定云展会顺延!
创新云展会,2023年BAE北京国际音乐音响展相约2024年,在线恭候!
点击进入报名领取礼物>>